ku  

本週顧鈞豪老師承接上週的介紹,帶我們進入 20 世紀的 80 年代了,薩克斯風似乎越來越有趣了呢!

文|顧鈞豪

華格納R.Wagner)早在十九世紀末就提出 Gesamtkunstwerk(整體藝術)的概念,讓音樂不只有「聲音」的呈現,而是將不同藝術領域加以結合成為更完整的藝術作品。例如在他的樂劇當中,它不僅僅只是創作音樂,而是連劇本、歌詞、佈景、角色服裝一概包辦,讓其最終所呈現的作品在整體意念上比起過去作曲家們使用他人的劇本創作歌劇更為融合一致。而這樣的「整體藝術」想法在二十世紀後又更為各個作曲家們積極嘗試的創作目的。當然,各式各樣能夠讓創作音樂更為自由、也更為豐富的素材越來越多,像是最早的錄音機,到今日能夠與演出者同步的互動音樂等。作品也從ㄧ開始的實驗性質逐漸發展成為成熟的「全藝術展演」。音樂不再只從聲音來表達其內涵,而是全面性的從人類不同的感官刺激中傳達所謂的「音樂」想法。

我們已然知道薩克斯風音樂歷經六十多年,從摸索到確立屬於自己的語言,作曲家們終於在1980年代左右能夠自在地為這項樂器譜曲。他們不僅發現薩克斯風中獨特的音響色彩與技術,更積極的將這些素材放入他們希望表達的聲音構想裡。例如我們在前一篇 Noda Improvisation I 裡就可以看見早期複音色彩運用在薩克斯風音樂裡的例子;在此之後的音樂家曲子裡,我們不單能夠看見這樣技巧的延續,還能感受到在創作上成熟的運用,許多屬於我們的技巧、聲響已非只是「介紹式」的呈現,而是加入更深的音樂思想在其中。(見下方譜例 5 )sax ss1sax ss2    

 

 

在譜例5. L. Berio的序列第九號b的第六頁中,我們可以見到他所使用的複音呈現並不只是將這樣的音響做出來,而是必須要延續前一個單音F(實際音高Ab)的聲音。如此一來,在技術上演奏者就必須要極盡可能的讓這樣從單一音轉化為兩個音程間的時間聽起來毫無破綻。這當中就會牽涉到作曲家所選用的複音和指法上是否能夠達成這樣的效果的問題。當然,很明顯的我們可以從這裡發現Berio確實是非常了解我們這項樂器特性的作曲家之一。同樣,在另一個譜例 F. Rossé Le Frêne Égaré裡,作曲家嘗試用數個不同的複音效果,加上不算慢又複雜的節奏規則,讓原本單一毫無意義的複音組合成一段精彩的複音樂段。這些都顯示音樂在此時的想像已經不是過去幾十年前仍舊在形式與規則中尋求創新,而是完全逃離框架的色彩,進入一個自由的空間當中。

 

 既然如此,音樂在「自由的空間」中又能構  成呈現出什麼樣的面貌?過去我們經常認為音樂是做為安慰人心的一種媒介,當我們在聆聽音樂時,情緒或心情會跟著樂音的設計而起伏高低。有時候我們也許也會有想像,在某段音樂中想起某些過往的經驗。然而,音樂除了依舊保持著這些對人類聽覺刺激上最原始的本質性之外,今日的作曲家們似乎找到了聲音在舞台上的新點子。見下譜例

sax ss3  

 

 這是德國當代音樂家 K. Stockhausen 在 1977 年創作給單簧管演奏家好友 Suzanne Stephens 的生日禮物1982 年由美國薩克斯風演奏家 John Sampen 委託改編給高音薩克斯風的曲子。和過去以往的樂譜不同的是,我們在這闕譜子裡除了看見所謂樂譜本身該有的各種記號之外(如力度、音符高低節奏....等),我們還能看見許多用文字記載的指示。(如紅框與藍框所示)

 

 紅框部分由上至下的順序分別記載著:

 

  1.   vor Pausen Kein dim; bei Beginn einer Pause Ton wie abgeschnitten, plötzlich erstarren ( 在休止符之前不可漸弱,音符必須要停止於休止符開始之前,像是音符被剪斷一樣,突然間凝聚的感覺。)
  2.  ganz allmählich accelerando (循序漸進的漸快)
  3.  ganz leicht hin und her wiegen 平穩的向兩邊輕擺)
  4.  Vorschläge ziemlich breit (裝飾音要是寬廣的)
  5.  wiegende Bewegung verkleinern und kontinuierlich auf übergehen(漸漸減少擺動韻律直到感覺像是以二分音符為單位一樣)

 

 以上五個簡單的例子可以讓大家稍微了解,在這首作品裡,聲音對作曲家而言已不再只是二次元或是抽象的意念,而是更進階至三次元(立體)想法的呈現上。礙於無法使用傳統的記譜方式記載,作曲家直接鉅細彌遺的將其希望達到的效果用文字敘述出來。演奏家必須藉由肢體的律動來完成聲音在不同相位裡傳達給聽眾的立體效果。在這首曲子裡,音符不再只是唯一傳達音樂的元素,而是結合 Gesture(姿態)來完整一個作品。

 

於是,直至今日,我們甚至可以說音樂早已跳脫出主觀情緒的表達與想像,而進入了一個「純粹以聲音的表現」來表達我們所處的社會或是整體感官上的藝術美學。以上所介紹的都是 20 世紀末期約莫 20 年間所發生的事情,那麼21世紀的我們,音樂又發展到了什麼樣的表現呢?在這一整偏淺略的介紹各種不同音樂面向的最後,我們就以「互動音樂」做為結尾吧。

 

互動式音樂實際上早在上段提及的80年代就逐漸有一些蛛絲馬跡出現。但直至今日仍未有一個關於互動音樂的明確定義。一般我們會稱這樣的音樂為La musique éléctronique vivante(電子互動音樂),畢竟互動音樂不可或缺就是電子設備。在科技發展的年代,我們說錄音設備早已是創作者在當代音樂中經常使用的素材了。然而,錄音技術畢竟是以一個「已經存錄」下來的東西來做配置,或以現場演奏來配合,或已在錄音室分軌製錄而成的作品。而今,我們已經進入AI人工智慧的世界,如手機、電腦都已進步到能夠解讀人類的思想與動作進而與之互動。同樣的,在互動式音樂中,這當然也成為了某些創作者興奮不已的創作題材。(詳細互動音樂的概念可參考鄭建文老師於若依老師文章分享連結)

 

簡單的說,互動式音樂是以演奏者在演出的當下與電腦(或電子設備)透過程式的設定,讓樂器所發出的聲響與其進行音樂的對話或者即興演出,所以每一次的演出都不會是相同的樣子。(實際操作上與樂譜的設計上當然是複雜得很)這樣的演出互動不僅考驗演奏者本身在音樂上的創造力與想像力,更挑戰作曲家們如何將非人類的電子儀器成為一種類人性的語言。在以下的連結中,我們聽到的是維也納薩克斯風演奏家Lars MelkuschFlorian Bogner 共同創作 The Inner Voice 的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YEnn2KkSDc

 

本篇譜例完整音樂連結: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QLsq1cDaKw (L. Berio : Sequenza IXb)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wF6DPnjVcw (F. Rossé : Le frêne égaré)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fMdahCQR78 (K. Stockhausen : In Freundschaft)

 

 

 

綜觀以上所淺略的介紹這些不同的音樂面向,也許各位已可從中發現「音樂」其實所能夠表現的意涵是非常豐富的。然而,為什麼我又會特別以薩克斯風這個樂器來作為本篇文章的主角呢?當然並不是因為只有薩克斯風才演奏當代音樂;更不是因為只有薩克斯風才能接觸各類不同的音樂類型與風貌。我們不要忘記,以上的譜例中,實際上有許多曲子是由原創的其他樂器而改編而來的。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重點在於先前提及薩克斯風歷史的關係,使得我們(薩克斯風演奏家)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比起其他樂器要來得更有機會「直接」接觸到我們這個時代所發生的種種音樂風格。我們所必須觸碰的曲目中也經常是創作者本身都還是存在於我們的世界上的音樂家。於是,我們有機會能更直接和作曲家們溝通,瞭解其音樂所要表達的意念或呈現的方式,我們也更有機會成為新音樂發表的對象。另一方面,薩克斯風樂器本身至今也尚未達到所謂的已發展狀態,每每我們總能在某首新作品發表之後發現到薩克斯風各種演奏技術上跨越的ㄧ大步。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能夠說,薩克斯風不僅僅在當代音樂(或可說近代音樂)領域中扮演著著實非常重要的發展角色,在對我們這個樂器自身的發展與進步而言,也當如此。

 

綜合以上粗略地淺介,希望各位能對薩克斯風這個樂器有更深一層的了解,當然也更希望如果您是希望以演奏薩克斯風為專業領域的朋友,這篇文章能提供一些許的指引或是參考價值。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eart-Break-12  

 

今天原本應該要介紹蕭邦的生平和音樂給大家的,但這兩天,除了震驚社會的女童割喉案新聞外,也看到另一則關於曾任教於某台灣頂尖音樂系的副教授(也是著名作曲家)隨機對國中生犯下罪行的新聞,實在太過震驚,因此在此想脫稿一下,表達自己的看法。以下以 M 教授代替該教授名。 

我第一次聽聞 M 教授的名聲是高中的時候,當時我想從鋼琴主修轉為作曲主修,因為我從高中以後才進入音樂班,所以對於台灣音樂圈的老師不了解,所幸當時副修的打擊老師對學生相當關心、也提供很多意見給我,當然他也介紹了他所知道國內在創作和教學上相當不錯的老師給我,供我未來在大學選填志願時有一個選擇。也因此,在我的打擊老師的口述中,我得知 M 教授是一位很不錯的老師。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eople power  

波蘭愛國作曲家—蕭邦,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吧,這兩週,要來談談蕭邦囉!但今天若依不想談太多人生,倒想來講古一下,想先說一說與蕭邦有密切關係的 19 世紀歐洲民族主義的形成。

我說,愛國情操?民族主義?現代的台灣人誰會想看這種東西啊?聽起來像是上半世紀國中小課本的內容啊!(蔣委員長萬歲之類的嗎?)

不是不是!19 世紀歐洲的民族主義說的是平民與貴族之間的戰爭,和 20 世紀在亞洲各國從西方的殖民中獨立所發生的民族主義是不一樣的。這一切的源起,來自法國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s  

上週帶領各位看了完美無缺的孟德爾頌的一生,這週,若依要帶領各位看的,不是擁有最好的人生的音樂家、也不是擁有最遭人生英雄式的音樂家,卻是擁有最平凡人生的音樂家。他的平凡,不是像舒伯特那樣足不出戶、宅在家的平凡。

他的人生所經歷的,就如同你我任何人,想追逐夢想都會經歷的失敗和痛苦的平凡,但看過他的人生後,你會覺得某種富足的感情油然而生一個踏實不後悔的人生。

這人是誰呢?就是法國作曲家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ristmascandle  

雖然是隨便彈,但我還對我的即興滿有自信的!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s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顧鈞豪老師帶著我們瞭解了二十世紀前半葉的薩克斯風發展,這次,我們繼續跟隨顧老師,了解二十世紀後半葉,薩克斯風的演進,這次,顧老師還很細心的準備了一些譜例分享給大家,對於想創作薩克斯風樂曲的朋友們,這可是相當有幫助的喔!

ku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巴洛克時期到浪漫時期初期,也介紹過不少音樂家了,我在這一系列介紹這些音樂家時,其實自己私下一直很從中了解才華與財富的關係,或者是進一步地想知道音樂事業的名聲是不是真的跟才華有關聯。

從介紹過的這些音樂家,雖然還不能定論名聲跟才華的關聯,但我確定,音樂家的才華,真的跟他的財產沒有多少關係呢!所以這是告訴我們,雖然沒有很多收入或財產,我們也可以自我催眠自己是有才華的音樂家嗎(誤)?不過聽說(FB流傳)要成為優秀的音樂創作家,真的是要對自己的才華有絕對的自信才行呢!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位音樂家,保證讓大家既羨慕又忌妒,可稱為人生的勝利族,我覺得一個音樂家該有的他幾乎都有了!何方神聖?就是出生在德國漢堡有猶太血統的孟德爾頌(1809-1847)。

先來看看孟德爾頌少年時期的畫像,大家會不會覺得,天阿,真是太夢幻了!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