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週顧鈞豪老師帶著我們瞭解了二十世紀前半葉的薩克斯風發展,這次,我們繼續跟隨顧老師,了解二十世紀後半葉,薩克斯風的演進,這次,顧老師還很細心的準備了一些譜例分享給大家,對於想創作薩克斯風樂曲的朋友們,這可是相當有幫助的喔!

ku  

文 顧鈞豪

調性與非調性後的新音響1950s-1980s

關於上次提到的「交響式的聲音色彩」,我們可以了解,20世紀初期由於音樂家們對於薩克斯風這個樂器實在是太過於陌生,幾乎是用一種瞎子摸象的方式在認識它,多半以過去管樂器的經驗來觀察。例如,他有類似雙簧管的指法系統、單簧片的吹嘴,銅管樂器的管身......諸如此類。在當時少數幾位專門演奏薩克斯風的演奏家Marcel Mule, Sigur Rascher, ...etc)推波助瀾之下,薩克斯風的演奏於是也因此扎實地建立起像其他古典管樂器一般的技術。例如我們可以看到J.Rueff為薩克斯風譜寫的奏鳴曲(譜例1.)這樣,標準新古典主義形式的樂曲型態,動態的節奏感與快速複雜的音型等。

或是像後浪漫主義裡A. Desenclos的經典之作Prélude, Cadence et Finale(前奏曲,裝飾奏與尾奏)中,精彩的運用薩克斯風全音域與其容易演奏大跳的特性為薩克斯風音樂立下一個里程碑。(見譜例2.)

(譜例1.

sax s1    

                         

(譜例2.

sax s2   

爾後,在荀白克創立的12音列與第二維也納樂派中,捨棄調性而創作的薩克斯風音樂裡最具代表的就屬亨德密特(P. Hindemith)寫給薩克斯風的奏鳴曲了(原創作是為Saxhorn)。(譜例3.

 

(譜例3.

sax s3   

 

然而,20世紀的作曲家們是絕不滿足於過去的現狀的。尤其在那樣各種不同風格音樂都蓬勃發展的年代,單單只是創作著和過去一樣的音樂似乎有點太顯古板與陳腔濫調。音樂似乎不再以「美聲」為唯一的語言。戰爭過去,聲音呈現思想的方式也不再只是用感動或是悅耳的音響就足以能夠表達的了。作曲家們於是在各種不同的樂器中開始尋求新的音響,既然12音列都已經把調性給丟了,那音跟音的距離是否也該更自由些?

薩克斯風在這大戰的30年間,就像爵士音樂家們經常說的一樣,「創意總在犯錯之後」。既然薩克斯風是一項如此容易吹奏的樂器,當然也就存在著一些其他樂器較不容易有的小毛病。例如:薩克斯風經常容易有極高的泛音出現(我們稱之為逼逼叫),或是音準穩定性相較於其他管樂器來說比較差。但這些在創作者耳中似乎都成為一種新的聲音概念。這個被稱之為最接近人聲的樂器給予了作曲家們非常寬廣的創作空間。也同時有些本身演奏薩克斯風的音樂家們開始自己創作樂曲,好讓這個樂器的獨特性更為人知。如我們以下看見的日本作曲家Ryo Noda為薩克斯風譜寫的這首即興曲第一號:(譜例4.

 sax s4  

 

我們可以看見,音樂的型態在此時已和當初德布西為這個樂器譜寫的一首「狂想曲」時非常不同,而這兩首中間卻只差了60年。Debussy:Rhapsodie,1911, Nada: Improvisation,1972)薩克斯風音樂至此可以說是開啟了真正屬於自己的音樂語言的一頁。

 

音樂連結: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5JC4oAjuWsJ. Rueff : Sonata pour saxophone alto seul)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6H95ohBXNY (A. Desenclos : Prélude, Cadence et Finale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4--BTjDtG0 (P. Hindemith : Sonata für Altsaxophon)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Sy1tlH-bmY (Ryo Noda : Improvisation I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oe Lin 的頭像
    Zoe Lin

    若依的樂享--作曲家、程式寫作、音樂個別課程、兒童音樂創作、AP Music 、試唱樂理、樂曲分析、升學考試、留學代辦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