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當是簡單的,很多時候,我們把生活複雜了,我們憂慮如何過活,我們也憂慮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我們投射想法,預測對方的反應,然後又根據我們自己的預測來做出回應,最後所有的回應都是針對我們的投射和預設而來,沒有一個回應是根據真實的情況,我們事實上是活在自己投射的世界當中。而我們也根據自己的投射來解釋周遭人們行為的動機,並根據自己的投射約束自己和對方的關係與互動模式,這些投射,阻擋了我們看到事實,也造成了所有一切人際上的困難,人際互動也因此變得非常複雜。放下所有投射,投射是毫無用處也是無意義的,人與人的交流只需要簡單的愛的給予與接受!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頭腦和一個身體。在過去的世界,知識與書籍是非常罕見的,因此人們一直以來總是珍視著知識,並認為頭腦是帶領我們走向神性的途徑。但事實並非如此的,我們的身體其實比頭腦帶有更多的智慧與神性,身體能最直接的帶領我們認出喜悅以及走向神性,但,我們的頭腦卻常常帶領我們迷失在痛苦和迷網之中。

當我們飽了、累了、不舒服的時候,我們的身體總是在第一個時候給我們訊息,但我們的頭腦卻常常給予我們扭曲的解釋來讓我們忽略了這些訊息,例如:「這是難得的高檔宴饗,唯有富有或是擁有權力的人才能享受到,我當然要把它好好的吃個夠或是吃回本」,於是我們走向了飽食 (性的過度耽溺也是如此的);又例如說,當我們累了和不舒服的時候,我們總是說服自己未來會得到更多的快樂,而讓我們當下走入了身心的消耗與痛苦之中,但又同時解釋這樣的苦楚是意志力或是生活的考驗。但,無論我們如何解釋我們的行為,事實情況卻是我們正在折磨我們自己或是我們的身體,我們自然無法得到滿足和喜悅!

又或是,當我們有情緒的時候,我們總是順著頭腦的所有思緒作反應,我們的頭腦總是找到千百個理由告訴我們應該要憤怒、傷心、或是恐懼,頭腦也許會喊著:「如果你不生氣,以後別人會騎到你頭上的」,或是「如果你現在不擔心恐懼,萬一未來事情發生了怎麼辦」等類似的種種理由來將你捲入所有負面的情緒。但如果這時候,我們放下頭腦,跟著我們的身體走時,身體反而會帶我們走入寧靜與舒適,因為身體本身就有通往神性的傾向,身體是神性最直接的產物,它比我們的頭腦更不會出錯。

當不知所措的時候,不要跟隨著我們的頭腦,可以試試看跟隨著身體的感覺走,你會發現身體能帶領我們走向寧靜、走向神性的源頭,幫助我們找到喜悅,也找到我們的心。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緒是非常自然的現象,就如同天氣的變化一樣,有晴天、陰天、雨天、颱風、暴雨等等,沒有人能活在毫無情緒的世界中或永恆的晴天裡。悲傷、難過、生氣等情緒都是真實存在的,他們如同自然界中的暴雨、颳風等等,它們是自然界運作所必須的,也是維持你身心平衡所必需的機制,因此當情緒來臨時,不要試圖壓抑它,就任由它發生、順著它,但是要警醒著!

警醒著!不要批判或解釋讓你情緒產生的事件或人物,不要協助或任由你的思想和念頭滋長你的情緒,也不要將你自己認同為是那樣的情緒,就看著情緒發生就好。在情緒發生時,盡可能地只感受你身體的反應,你的呼吸,還有你的心,看看在心的位置是否發生了什麼變化?要了解,這些反應就是你身心的天候變化,它雖然狂暴,但卻是短暫的,它終究會消失,如同暴雨發生,但最終也會遇過天晴,就靜靜地感受那個身心狀態就好。

警醒著,帶著靜心的品質感受你的情緒,這時候虛假的自憐情感會消失,留下的才是真正的情緒,你會對你的情緒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你也會了解你真正的需求,不要壓抑,但是帶著警覺去了解它。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要試圖去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因為完美與否必須是站在別人的角度與詮釋而來的,當我們費盡心思去考量什麼是完美的時候,我們區分了別人與自己,投射了不真實的詮釋於人性中,並把不真實的詮釋和規範套用到自己的身上,這時候,我們反而錯失整個修行的要點了。

修行的目的在於看穿人們痛苦的根源,讓自己確實地放下痛苦,而這樣也才能幫助別人徹底的離開痛苦。要深切的了解到,唯有一個歡欣的人才能擁有讓別人快樂的能力,一個人如果帶著苦痛幫助別人,那樣的幫助是短暫的,甚至很多時候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會於無意識中將自己的痛苦傳染給對方,就好比很多焦慮的父母在協助孩子的過程中,往往無意識地把焦慮和對世界的不信任傳給孩子,孩子在接受父母的幫助的同時,也接受了他們的負面情緒、不安、焦躁與不信任等等。同樣地,人與人之間的協助也是如此。因此,唯有當你徹底放下痛苦、淨化了你的意識,你才能將純淨的正面能量感染給周圍的人,你喜悅的存在,將如同燈塔般的,讓在黑暗中航行的人們看到他們其實可以這樣無條件喜悅地過活,原來痛苦不是人生的必需品,原來放下痛苦的選擇完全來自於自己,原來這世界有真實永恆的喜樂存在。

看穿你的痛苦根源,看透腦袋與自我的遊戲,不是痛苦找上你的,是你找上它的,你認同了痛苦,要為自己的痛苦負責。放下痛苦,這就是修行的目的!而當你放下了痛苦時,你才能真正擁有帶領人們離開痛苦的能力,成為散發光明的燈塔。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是為了什麼?修行的目地在哪裡?你是否想像著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完美的人?而開悟的人是否就是人見人愛,成為人人追隨的對象?你是否也想變成那樣的人呢?你憧憬著成為靈性的導師嗎?你憧憬著擁有許多學生和門徒嗎?

觀照著你的心,覺察著你的回答,當你在閱讀上述問題的瞬間,是否心中產生了很多的答案呢?是否浮現了某個理想人物的形象呢?是否投射了自己的慾望到未來呢?如果是,那你的修行就失去焦點了!

修行不會幫助你成為什麼樣的理想人物,它不會讓你變得才德兼備,也不會讓你名利雙收,如果你希望成為上述所謂的才德兼備又名利雙收的理想人物,那修行絕對不是通往那裏的方向,你需要的是形象包裝與經紀人 (笑)。

什麼是「完美」或「理想」的人物?人們認為的完美的人,不外乎就是擁有莊嚴優雅的形象,或許這個人語調溫潤、或許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講起話來頭頭是道...,當然中文有不計勝數的成語來描繪這樣的人物特性。但是從這些語彙中,我們仍舊對這樣的人應有的個性感到很模糊、很陌生,我們甚至不知道到底內向的人才算是完美的人,還是外向的人更稱得上是完美的人?最後我們只好以一個人的功能來決定一個人是否是完美的─即能讓老闆、上司、父母開心的,就是完美的人。

世界是廣大的,人的可能性是無限的,每個人的個性和喜好也是獨特的,就像各式各樣的花朵能綻放出各種色彩與芳香。但「完美」卻只是包含著有限的、固定的概念,那個完美的固定性與有限性本身就已經是不完美的了。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完美」的,甚至我們用完美來標籤一個人,都是將人性的有限化,人性的物化 (用功能性作為評價人性的標準)。如果你渴求透過修行來成為完美的人,那最後有一天你會發現,這世界上的「完美」最終是不值得追求的,它只是符合了短暫的社會大眾心中慾望的投射,那並非是真實而永恆的。

如果你追求成為一個具有功能性的完美之人,試著觀照自己的心,這樣追求的渴望是來自於哪裡,是來自於自卑感?還是你想要滿足你的自我 (ego)?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們在剛出生時,頭腦是很純淨的,不帶色彩的。隨著時間的增長,人們的頭腦開始被填入許多的觀念和想法,漸漸地,頭腦也習慣了運轉,念頭一個個接著而來。如果我們能夠用機器觀察一個成人的腦袋狀況,我們應該會很驚訝於頭腦一天工作的時數,它幾乎從未停歇,除非在人們進入深層的熟睡期,否則我們甚至找不到五分鐘停止運轉的時間,人們的腦袋甚至連睡覺都在作夢,不斷地運作。

人們總是認為腦袋的思路應該是很有邏輯而有秩序的,但事實上卻是恰恰相反,如果我們觀察我們的思緒,我們會發現念頭和思緒總是以跳躍的型態來來去去,有時也不斷地重複,幾乎可說是毫無章法和邏輯。而這些毫無章法的念頭也帶來身體不同的反應與人的情緒。

例如在這裡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試著在五分鐘內不斷的想著自己很累很累,不斷地說服自己很累,一邊觀察自己,你發現,當這個「我很累,我最近很累」的念頭一起,呼吸改變了,吐氣變多了,吸氣變少了,我們真的開始覺的勞累了;接著換一個方式,下一個五分鐘我們不斷地想著我很有精神很有精神,我們也開始發現,身體似乎也開始充滿能量,呼吸也變得更深更滿了。思緒會讓我們的身體有立即的反應,而身體透過思緒產生的狀態也會立即地影響著我們的情緒,當我告訴身體我很勞累時,身體的呼吸和狀態會產生疲勞感而讓我開始反抗工作,甚至我無法再傾聽別人的話語了,而自然地也會容易產生各種負面的情緒。而人們也就在毫無警覺的狀態下任由雜亂的思緒帶起各種不必要的流動性的負面情緒 (或是鄔斯賓斯基在「人可能進化的心理學」所提的虛假的情緒或消極性情感)。

對於沒有建立靜心習慣的人們,可以試著透過覺知身體來讓頭腦停下運轉的習慣,藉由覺知身體的動作,例如走路、吃飯、站立、跳舞、跑步等將頭腦的注意力從思緒移轉到身體,會發現思緒漸漸地變少了,頭腦慢慢不再那樣地瘋狂了,你也開始一點一滴的品嘗靜心的滋味,品嘗靜心帶給你的喜樂。這樣的喜樂是唯有人們願意嘗試放下頭腦去靜心才能經驗到的,因為它帶來的是超越頭腦所能理解的喜樂。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的能量來源有幾個層面,其中包括身體和心靈的層面。在身體層面上,我們吃,我們運動,在一進一出之間創造了身體能量的流動,我們的身體才得以健康。心靈方面也是,我們接受愛,我們也分享愛,在一進一出之間,愛的能量流過了我們的心,我們的靈得以健康。

當身體能量與心靈能量的流動有任何一方的阻礙時,我們便開始感覺到生病了。如果我們只不斷地吃卻不運動,身體是不健康的,如果我們拼命勞動卻沒有足夠的食物,身體也會負荷不了。同樣的,如果我們不斷地接收來自別人的愛卻不分享,我們的心會因此麻木而貧乏,成了吝嗇鬼;但如果我們只付出卻不願接受別人的愛,我們的心將也是乾枯的,因為這表示我們有接受禮物的恐懼,而這份恐懼可能來自於自卑、或是不想有未來的付出 (相欠債)、或是你對某人有生氣、憤怒等,例如很多聽話的青少年對他們的父母常常有這樣的狀況存在,因為他們無法脫離父母,也不願反抗父母,但是心裡有些許對父母的憤怒無法排解時,他們可能就拒絕接受額外來自父母的愛而尋求完全的獨立,但與父母的關係卻如冰塊般僵硬。

但是能量是需要流動的,愛的能量也是。如果接受或是分享的任何一方出口被阻塞了,就會如同無法流動的水池,只能等待著枯竭。盡可能地敞開接受與分享的大門讓你與他人之間的愛的能量流動,透過這些流動,在愛的一進一出之間,你們之間負面能量情緒才能隨之散去,你們的無意識才能有更深的連結,而巨大的愛的能量場也才能發生。勇敢地接受愛、盡情地去分享,讓愛的能量永遠的流動!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22 Mon 2011 23:00

存在在透過我們張顯我們的神 (一切萬有) 的時候,會透過兩種路徑來告訴我們怎麼做:一種是藉由物質世界的事件來將我們推向我們應去的地方,一種則是透過我們的心來傳達。靜下心來,你會發現心中有一種聲音、一種引力告訴我們所歸屬之處,這是來自寧靜的聲音,這也是直覺的發源處。

但腦中的焦慮,會創造迷霧,創造出絮絮叨叨,擾亂了我們傾聽那來自內在的寧靜的聲音,我們常常不知道要去哪裡才好,我們不知道我們應該做什麼工作?不知道未來在哪裡?不知道事情要怎麼解決?不知道要如何才能使自己快樂?不知道如何處理關係?不知道要如何使自己滿足?...

試著停下焦慮的頭腦,感受那寧靜的聲音,感受那個引力,你會發現往往答案不是來自頭腦,而是來自「心」的位置,它不會讓你頭疼,只會讓你感到一股強大而愉快的引力,很直接地引導你,不再透過分析與辯證的,就像是直覺地帶領你,走向屬於你的快樂!

傾聽那寧靜的聲音吧,信任地跟隨祂,你將會到達屬於你的快樂和光輝,你將會張顯神!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