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ngel.jpg

      自二十世紀末,人類進入了物質的創造與崩解的迭代輪替的時代,產業的興衰、經濟的循環,皆變化快速。天災人禍四起,人們了解物質的短暫和無法依附性,衍生出極度的不安全感,因此所有人都在不安與掙扎中,試圖找出自己內在最深的價值感與安全感。

      人是群居動物,人的價值感來自於自我價值感—『了解自己對於社會的益處』。這樣的價值感衡量方式是無形的,而非來透過存摺的數字高低來衡量(不然你就不會看到一堆需要 seafood 指引明燈的富豪,或需要展示車內美眉數量的富二代)。當一個人能確信自己對社會的價值,『被社會需要感』就會衍生出『生存上的安全感』,也就有能量成長,進入良性的循環(而這樣的能量也包括物質或金錢上的能量);當一個人缺乏自我價值感,就會陷入憂鬱,進而缺乏安全感,與人隔絕,進入憂鬱症的惡性循環。

      偏偏在過去,人的自我價值感,多半來自於模仿社會認可有成就的人,人們會削足適履的忽略自己獨特的優點,把自己放入過去社會認可的框架,把翅膀砍掉,讓自己無法飛行,只能費力奔跑。

      從工業革命開始,機器取代了幾乎所有人用手腳可做的事情,包括所有搬運、手工、計算等,而 21 世紀,AI 的介入,將進一步取代所有腦力上具有重複性質的工作,包括記憶、辨視、分析等。因此只需陳述事實的新聞撰稿、只會按本宣科的教員、撰寫大眾化芭樂的藝文作品等(看了就忘的廉價愛情小說、極簡主義元素的廣告配樂、災難新聞等),這些工作沒多久將被 AI 所取代。但這是壞處嗎?我不認為,除非人類忘了自己還有其他的優點,就是『創造力』與隨之而來的『對生命的愛與熱情』。

      機器的學習,需要透過大數據才能學習,和人類不同,他們是三流學生,只會模仿,因為其演算法的特性,因此在創作上,他可以極迅速地吸收主流文化,超速的重製主流作品。

      人類過去因為英雄式的崇拜,促成了主流文化現象,當一位天才因為天時地利人和的關係顯現世人,大家便競相模仿,為什麼?因為人們相信,雖然自己不是那位唯一的天才,但只要自己所作所為的與他相似,非一流也能稱作二流,再不行也能稱作三流,在社會混口飯吃。

      競相模仿造成的主流文化,其實是多數人對自我價值的否定,因為透過模仿成功者,能讓自己廉價地感受到自我價值感。未來,AI 將如同照妖鏡一般,把人類的模仿能力完全取代,使人類再也無法僅靠模仿維生,因為一個模仿的作品,其命運將只是成為 AI 的食物或養分,不再具有任何其他價值。因此,表面上,AI 似乎取代人類的工作,但事實上,我認為它卻是以一種強硬的姿態,迫使人們無法再以削足適履方式,把自己放入過去社會認可的框架,它阻止人類費力奔跑,以最殘酷的方式直接把人類奔跑的雙腳取代,迫使人類必須找到自己的翅膀飛翔,而這個翅膀,就是人類內在最原始的『創造力』。

    當一個人,能不畏懼自己的『創造力』,不畏懼自己的未來是『無跡可尋』、完全的不可預測的,而且能深刻的體認到,即使沒有模仿的對象,仍舊看得到自我對社會的價值,便能從中獲得安全感,『對生命的愛與熱情』便會油然而生。舉例而言,一個好老師,不一定需要博學多聞,但是絕對是一個充滿『創造力』與『對生命擁有愛與熱情』,讓學生感受到生命有很多可能性的好模範,這一定是機器取代不了的。也就是說,機器只能提供知識,永遠無法取代老師。一個藝術家、音樂家、哲學家、思想家各行各業皆如此,當在這樣的情況下,機器永遠還是機器,而人卻從工具人的價值感中昇華了,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翅膀而恣意的飛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