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的從小到大學習歷程其實是有點奇怪的,但我也透過自己的經驗,才很確實的感覺到,孩童跟大人最大的不同是在於好奇心和願意嘗試。小時候,我不僅喜歡繪畫,我更喜歡自然科學和物理(說老實話,音樂還是其次呢!)。我國小五六年級時,最愛看兒童版的愛因斯坦相對論,只可惜有問題時,我發現自然老師的回答都是呼隆我的!到中學時,我媽媽更老是說:『女孩子數理本來就是不好,背科就是會比較好。』,來回應我的學習狀態,在這樣的環境下,只好一點一點的放棄我的數理夢。

 

     一直到了最近,三十歲了,我開始重拾我的物理夢(也為了理解聲響學與電子音樂),當然也包括數學要打掉重練,慶幸的是現在的資源好多,coursera、khan Academy 等,我才算真正接觸到啟發式的數理教育。我從一系列的數理學習中,才瞭解到,台灣數理的學校教育太過緊湊,也高估了孩童抽象思考能力。數學是一門很奧祕的學問,幾乎可以用『人類唯一從零到有的想象出來的學問』來形容。翻開數學史,很多想法與觀念都是經過數百年的演變而成,甚至起源於哲學,古代的天才數學家都必須多人日思夜想努力才明白的問題,常常在課本中只以一段話就說明完畢,我們怎麼能期待抽象觀念還在建立的孩童能力及瞭解問題?我會這樣的感覺就是因為我小時候學算術,我必須要從生活中找到對應的例子,我才覺得能夠理解,因此如果分數的乘除,對我而言就太過抽象,常常就跟不上老師的課堂進度,當然最後都在練習題中學會解題技巧,但最後對數學的興趣也消失殆盡。

 

     我很慶幸這一年重拾數學,我才得以體會到另一種做學問的方式。過去我受的是人文思辨的訓練,強調找到思考問題的答案、反覆辯證現有的答案,進而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樣的訓練下,『思辨』、『表達』、『主觀』就顯得相當重要。但是在學習數理的過程中,我發現我根本『找不到問題』,就是不懂書裡在寫什麼啊!一次兩次、慢慢的,我發現思考,『釐清自己的問題』反而是學習數理的關鍵!問一個有效的問題比找到解答還困難,往往問題知道了,答案就不遠了!這也讓我再教導學生時開始體會學生的心情。有時候學生學習效果差,可能是他連問題在哪都沒發現(當然也可能是不用功造成的)!也因此,更能瞭解到台灣中小學數理教育,在講解結束時,老師就急著詢問有沒有問題,三秒沒人回應,就繼續趕課,確實是『天才型』的教育方式,最後除了少數天才外,多數人就對數學興趣缺缺了。

 

     三十歲了,抽象思考能力已經成熟後,居然開始發現數學的美感了!過去我熟悉的音樂藝術之美,大家總是認為是要由直覺式的右腦所建構,音樂家或作曲家總是感性愛幻想。其實,我覺得這是很大的誤解。音樂或藝術作品的形成雖然起始自感性或幻想,但是卻必須要運用最精煉的象徵性手段才能達到最有效地表達,因此學習上是以『創作的邏輯』為主。但近日學習數理,我發現數理雖然是以理性邏輯作為工具,但總是最後被引領到超越我們想象的奇妙世界。例如,你能想象有一個有限的圖形卻包含了無線長的線段嗎?你能想像平行時空才是真正宇宙的存在方式嗎?每天晚上我都被這些問題弄的興奮的睡不著覺呢!

 

 

 

 

arrow
arrow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