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4484635_10162104835090454_3435546487554048000_n.jpg Ircam 前團體照

源起

這一年來,自從加入了一間音樂 AI 公司帶領團隊開發自動作曲系統後,已經變成上班族的身份了,雖然內心仍以藝術為人生的目標,也只能在閒暇之餘努力抽空來創作。當然把自己賣給公司之虞,因為內心的補償作用下,就更傾向想為藝術努力,很感謝透過電腦音樂學會 (taiwancomputermusic.org),有機會受到委託創作,砥礪自己不忘夢想,繼續鑽研把音樂遊戲化的技術與作品『雪之雕塑』(或我認為的虛擬化的裝置),也感謝前會長董昭民老師今年介紹我一個徵件訊息——2019 CREATORS國際交流計畫─龐畢度IRCAM ,因此我便在今年申請,也很幸運入選。也很感謝公司的老闆和同仁以及家人支持我放下手邊的工作參與這兩週巴黎的參訪,當然最終要感謝的是 C-Lab 團隊,包括林經堯老師和陳家輝老師對台灣音樂環境熱血的付出,讓我有這個機會到巴黎見一見世面!

由於我自己這兩年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在於 VR 和 3D 遊戲場景內的音樂互動技術,在去年包括『電緣』及『薩克斯風世界年會』演出的經驗後,原本期望作品只要透過網路和耳機聆聽的計畫,不免開始思考在舞台上展演的方式和可能性。而首先自己面臨的第一個障礙便是舞台上環繞聲場的擬真性。過去在『次元穿梭』的展演時,就有注意到音樂廳的環繞聲場很難做到個人用監聽耳機般的細膩度,而主要原因在於音樂廳有物理的聲音反射和殘響。此外空間上的聲音傳遞角度也和耳機不一樣,因此若在一個現場與觀眾互動的 3D 遊戲裝置上,視覺和聽覺的發聲物件與聲響的定位校準就會是一個需要琢磨的技術。

所幸前年到德國展演 VR 作品時,有順便繞道法國至IRCAM 參觀一小時,知道這關於舞台環繞聲場是他們主要技術之ㄧ,因此在此次參訪前,相當期待能了解這方面的技術與解決方案。

此外,自先前的 VR 展演狀況,也發現一個問題,便是 VR 是屬於個人使用之性質,因此在舞台展演下,便會失去了視覺沈浸式的體驗。而在參訪前的行前說明會後, C-Lab 的林經堯老師特別帶我們參觀了空總正在建置的 VR 展演場地,得知 C-Lab 正在解決這部分的問題,目前可以同時多人使用 VR 系統,這或許可以作為一個更為有效率的展演方式,只是在自己的作品設計上,目前仍舊是由觀眾自己操縱路徑,因此不同觀眾的遊戲中時間必定是不同步,相對聲音也無法同步播放,這仍是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螢幕快照 2019-07-17 上午11.42.27.pngIrcam 無響室

 

 

參訪發現與思索

歸國十年,雖然透過網路及歸國的同仁音樂家們的口耳中,了解這十年當代音樂的變化也同時摸索台灣當代音樂的市場現況,然而,畢竟沒有親身體驗或見識現場觀眾的反應,還是隔靴搔癢。這次參訪的機會,讓我實地的體驗到從幕後到幕前,歐洲和巴黎當代音樂展演的實況,再加上置身於當地,對於法國人的品味和喜好則更能體會和理解。以下將一一陳述自己的觀察,雖恐有以偏概全之虞,但僅提供一個觀察的角度,不敢說百分之百客觀:

 

一、發現相對硬體思維的品味

在第二天的行程,參訪了 La Villette 的 Micro-Folie project, 運用螢幕與藝術作品導覽遊戲 app 做即時互動,放置在各種展場推廣藝術。發現法國是個相對偏硬體思維的國家,特別是對硬體空間的需求和要求很高,對硬體設備應用的技術高,當有軟體可提供服務時,他們必定考量到在硬體展場的使用與互動。台灣因為空間和資金常常比較不足,相對是偏軟體思維,軟體運用的技術高,運用軟體的目的在於彌補硬體展場之不足。

另外在講座和音樂會節目上,我覺得法國對某種樂器的形式有相當的偏好與堅持,承襲自20年前的器樂前衛音樂,這樣的形式在現今多媒體或加入流行的電聲效果器類型的音樂也有,意思是,表面聲響或形式雖然很多元,但骨子裡聲音的傳達品味有很高的一致性。或許這種形式的堅持也是呼應硬體思維的方式,音樂藝術是主觀的,所以他們需要抓住一個相對「具象」的形式才有安全感。

附帶一提,我很喜歡觀察街道來往的行人,發現巴黎人的穿著或是室內設計上偏好具有銳利線條感、色彩飽和度高的物件。記得過去曾在法國育兒書中提到,法國人的育兒養成著重感官的刺激,或許這些銳利的線條感和飽和的色彩,正呼應當地人們對於感官刺激的需求,而這樣的品味也反映在當代音樂上,尋求音色的變化,且音樂上必定帶有戲劇張力的特性,而這樣的張力針對的是聽覺的刺激,這有別於於東方音樂對於潛意識情感共鳴的追求。

 

二、對排他性文化的思索

這次參訪,發現相對於美國社會,法國人在表達上總是相當有禮貌,陳述事情也相對溫和。然而,有些時候,溫和有禮的溝通,並不是最為有效的溝通,特別牽涉到社會長期隱藏不公平現象之表達,則相對弱勢。

舉例而言,第二天的音樂會都是男性作曲家的作品,沒有女性。我問過這裏的音樂家,發現他們很有禮貌也不會去積極質疑評審機制是否有性別歧視,或許他們會認為『質疑』帶有『指控』的意涵。然而,就我所知的美國社會,如果是我在美國的指導老師可能直接就當眾強烈批評這個問題了,畢竟最可怕的歧視是政策檯面下的、隱藏式的,這些歧視是容易被長期忽視的也不容易改善的,例如美國種族平等的法案通過後,對黑人的歧視反而變成檯面下隱藏式的歧視,使得黑人在社會中的困境更無法翻身。在IRCAM 牆面懸掛的作曲家圖像,清一色皆為男性,讓我不禁好奇,是什麼樣的社會暗示,致使沒有女性對於音樂創作有興趣?是什麼樣的社會職場條件,讓女性學者或作曲家難以出頭?

我不相信男性作曲家多過女性作曲家是一個文明且自然的現象,即便在口語上沒有人表達女性不應從事創作,那也應在某些機制上有出現過暗示。舉例而言,過去曾有一位留美的音樂教育學者校友說過,目前在音樂教育上,他們會開始注意圖像的暗示,例如課本或書籍針對指揮家、演奏家等的圖像,不應只有男性,這樣就會給予學生潛在的暗示認為這些職業是男性的專業。不知在法國的高等教育是否有隱含這些暗示性的不平等?我也印象法國的育兒書曾提及,法國男性其實並不熱衷帶孩子,多半還是由媽媽為主在照顧小孩,不知他們是否在性別平等上,本身就還有努力的空間?

另外,我也好奇,法國對於特定音樂的品味執著,是否在美學上就造成性別和種族的排他性?例如是否一個作品不夠霸氣或不夠戲劇張力就不算美?這牽涉的文化和性別美感喜好的問題,而這樣的排他性包含了性別和他國文化的排他性?亦或是他們在合作上,是否因不喜愛與不同邏輯思維甚至同步調的人溝通,而傾向尋找同性別或種族文化的人合作?也讓我進一步擔心,是否這對於國人未來想將作品展演於法國或與 IRCAM 對等或深入的合作時,必須要面對並克服當地文化潛在的排他性?

 

IMG_5194.JPG

(上圖)Stockhausen 歌劇之教堂演出

 

學習到的技術與自己未來的願景

博士後歸國也有 10 年了,對自己創作的品味與喜好也越來越明顯和清楚,然而這次參訪,卻是期望自己透過聆賞各種音樂會的展演,擴展自己品味上的彈性,因此對於音樂會總強迫自己放下過去屬於學者評論的習慣,無論作品好壞,總要找到自己值得學習的地方,甚至學習體會為什麼對方想用這樣的方式作曲?過去,由於台灣的市場,讓我相當在意自己的作品被市場接受的程度,即使近幾年創作技術和技巧是越發複雜和挑戰自己,但在聲音的表象上,我盡量讓作品『親民』,然而這次參訪讓我猛然發現,其實自己也走到了不用靠市場維生的生活模式(我有了正職的工作),我也有足夠的工具(遊戲介面)來傳達艱難的樂曲給一般聽眾了解,同時也慢慢有了可合作的熟悉當代音樂的演奏家。其實可以重新砥礪自己,讓樂曲聲音更為自由抽象無妨,也對未來如能在國外的展演更有幫助。

而在技術細節上,首段提及的技術困擾,在這次參訪中,由於認識了同行的其他工程師們,也不再擔憂,確定可藉由 IRCAM 的 Spat 軟體以及和好的工程師們或 C-Lab 合作,便可解決展演沈浸式的問題。這次參訪確實讓我擺脫了過去單獨創作、單打獨鬥的困境,能夠找到願意合作的專業人員是最幸福的事情了!而同行的各領域同仁們,包括工程師、視覺設計專家等,也開啟了我對多媒體展演的發想,甚至期望能將這樣的展演帶入自己現在投身的電腦音樂學會未來的展演企劃中。

對台灣未來願景與建議

台灣的音樂藝術正值開花結果的年代,而這一代的開花,源自上一輩經濟起飛的富裕下累積的成果。對於現階段台灣政府短視近利的作風,使得年輕音樂藝術家們處於燃燒熱情卻生活困頓的憂慮中,年輕藝術家駐村成為一種養活自己的方式,這樣的環境看似風光卻相當堪慮。

過去,我曾因好奇去博弈產業的編曲師面試,也錄取了,只是嗅到那份違法的成分和風險,加上我其實想找軟體工程師的工作,便拒絕了那份工作。一年14個月薪水含三節獎金相較於兼任助理教授一年八個月薪資,寒暑假連健保都沒有,這樣的工作確實誘人。如果我不會寫程式,應該就會接受那個職位了!後來我告訴清大音樂科技的學生博弈產業的經驗,他們彷彿找到人生方向,眼睛都亮了!

所幸後來有機緣進入音樂 AI 產業帶領團隊開發技術,公司也不斷招募音樂人才,很高興自己的工作能給音樂人創造更多工作機會。透過自己在 AI 產業的經驗,我確信未來 AI  不會取代音樂家,反而會需要更多高端的音樂人才,而這個時代即將來到,在這之前,我們的社會確實有責任要確保年輕的音樂藝術學者能將其專業知識適當發展和保存下來,這不能只靠短期的駐村活動就期待能交差了事,而需要政府更深入的規劃與資金的投入,而當這些專業能被持續地保留,未來這些專業將是 AI 時代的國家生產主力。換句話說,這份音樂藝術開花的成果需要特別的呵護與照料才會長久,否則只會曇花一現!台灣現階段的最優質的人力在音樂藝術家和軟體工程師,如同自己所在的公司,透過音樂家與工程師之協作,所做的自動作曲系統之創作樂曲,勝於中研院的音樂AI的發表。如近期政府可以加強這兩者領域的結合之資金與專案規劃,相信在短期內能有最顯著成果!

 

IMG_2296.JPG剛好遇到台灣的 VR 作品在法國展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