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國藝會作曲家個人頁面更新了,感謝國藝會協助讓自己的作品列表和資歷能有一個大致的呈現。

此外,也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個人網站,近幾國外演出的消息都沒有在這裡發布,但定期會更新紀錄個人官網 www.zoelin.me

最新國外演出消息,也敬請 follow 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omposerzoe/ 或是 https://www.facebook.com/intervalstudio/ 

謝謝大家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台灣出發,走進國際音樂科技世界:我的跨域探索與觀察

這三年來,隨著作品在國外展演的機會增加,以及參與各類國際研討會,我自去年起開始擔任國際研討會的評審,涵蓋音樂作品與科技音樂相關論文(paper)。在這個過程中,我觀察到國內外科技音樂(或藝術)環境的顯著差異:國內較著重於展覽與舞台呈現,而國外則展現出更均衡的發展,不僅涵蓋展演與裝置藝術,還深入技術研發與跨領域創作,尤其在音樂科技領域,歐洲無疑是全球的領頭羊。

近年來,台灣音樂圈逐漸意識到跨領域的重要性。2015 年,我開始學習程式並投入 VR 音樂創作時,音樂學術界對科技的認識仍然有限。到了 2018 年,我進入音樂 AI 公司擔任研發工作,當時台灣的音樂系才開始邀請我講授 VR 音樂的相關內容,顯示學界對於音樂跨域潛能的關注正在提升。其後,政府單位也開始提供跨域專案補助,然而這些補助多數仍以展演為主,這使得台灣的跨域音樂創作傾向策展導向,強調集結電子音樂、器樂、舞台呈現、燈光等不同領域的人才,並依賴實體展演空間與門票收入。此外,如空總 C-Lab 等機構,也專注於空間利用與展演,因而特別強調拱形沉浸式環境或多聲道音響技術。

我曾獲得 C-Lab 計畫補助,得以前往 IRCAM 交流,也在去年參與其 30 週年論壇,進一步理解 IRCAM 之所以能長期維持其在電子音樂領域的領導地位,關鍵之一在於其專注於音樂創作後端工具的研發。IRCAM 扮演著技術與藝術橋樑的角色,作曲家可向該機構提交提案,由內部的音訊工程師合作開發所需技術,而開發完成的工具則透過訂閱制提供給全球會員使用,這構成了其穩定的商業模式。此外,該機構也透過技術轉移與國際機構合作,確保其技術能夠在不同國家推廣應用,例如台灣的空總與韓國的展演機構均有與其簽約合作。

除了 IRCAM,2017 年我曾造訪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深刻感受到其對音訊工程與音樂技術的前瞻性發展,當時認識的一位教授如今已成為沉浸式揚聲器與音訊演算法領域的重要學者。透過參與國際研討會與觀察入選作品,可以發現,全球音樂科技領域涵蓋範圍廣泛,從具高度工程技術的互動式作品,到運用特定技術但極具藝術性與音樂性的作品,無不展現出跨領域創作應有的多元性與完整光譜,這也是台灣應該努力提升的方向。

然而,為何台灣尚未發展出類似的環境?從理論上來說,台灣擁有大量優秀的工程人才,但仍面臨幾項挑戰:


1. 藝文補助機制的影響:目前的補助政策多數集中於展演類型的作品,這使得展演成為跨域創作的主要方向,而較少關注技術研發層面。


2. 跨域專案審查標準的侷限:不同審核機構的背景影響其對跨域作品的理解,進而影響審查結果。例如,若補助由國科會主導,申請系統往往較偏向科學研究,使音樂或藝術工作者在申請時面臨諸多限制。以我的經驗為例,國科會的申請系統主要承認期刊資歷,卻不認可展演資歷,這對於從事音樂創作的申請者極為不利。此外,若補助規定主持人須為專任教授或研究員,現階段台灣許多跨域創作者多為兼任學者,反而無法納入這些研究能量。
另一方面,若補助由國藝會或文化部主導,審查者多為藝文背景人士,對於科技創作的技術深度與難度較難評估,因此較容易傾向選擇展演類作品。這種審查機制的侷限,使得台灣在跨域作品的發展方向受到限制,也讓真正融合科技與藝術的創新計畫較難獲得支持。


3. 教育體制的分界過於明顯:台灣的中學教育對於藝術與科技的分界較為嚴格,使得理工科學生對藝術領域缺乏興趣或信心,而藝術人文學生則對數理產生畏懼。這樣的情況延續至大學,導致跨域學習難度提高,教師需要額外投入心力引導學生發展跨域創作能力。



跨域創作可分為團隊合作與個人自學兩種方式。目前台灣的環境較適合透過團隊合作完成跨域作品,因為其補助政策與產業模式較支持大型展演製作。然而,對於個人跨領域學習的支持較少,學校雖能開設相關課程,但受限於課程難度與學習門檻,往往無法深入探討技術層面,這也使得技術與藝術的結合發展受到限制。



對我而言,跨領域的動力並非來自展演,而是源於對不同領域思維的深度探索。因此,我學習數學、神經網路、AI 模型架構與音訊處理,希望藉此突破自身創作框架,避免重複自我。我相信,改變思維方式才能帶來真正獨特的創作視角。很幸運的是,這樣的探索讓我的作品獲得國際的關注和展演機會,否則在台灣的環境下,我或許早已轉行。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國外近年來大學陸續開設音樂科技相關學位與教師職位(非商業音樂領域,商業音樂的學位設立潮流早於 15-20 年前,而台灣約在 10 年前才跟進)。音樂科技涵蓋電聲音樂、音樂軟體開發、VR/AR 結合程式、音樂 AI 等技術(不僅限於 Max/MSP,而是更全面的程式開發)。在這方面,台灣需要多久才能迎頭趕上國際發展?這是值得我們深思與努力的方向。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宜徵,(aka. Sebastian Nagretshei) 科技音樂作曲家與軟體工程師,專注於數位音樂領域與相關音樂創作。電聲作品入選並受邀展演於世界各地(涵蓋歐、亞、南北美、澳四大洲21國),包含32個國際音樂節等展演活動。自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獲得作曲博士學位,曾任人工智慧音樂公司音樂研發長,研究開發AI音樂生成系統並帶領團隊做AI與商用音樂的創作結合。現為專職作曲家、臺灣師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指導音樂與程式跨域通識課程。亦曾擔任國際音樂科技活動 NIME 和 ICMC的評審,並於2023年入選為傅爾布萊特學者計劃的備取學人。

其作品針對視-聽聯覺電聲音樂創作、3D沈浸式電聲音樂創作與混音、ambisonic系統多聲道投放實務進行研究。電聲作品入選或展演於世界各地,包括 Ars Electronica 2024(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IRCAM Forum 2024(法國巴黎)、ACMC 2024(澳洲雪梨/墨爾本)、ICAD 2024(美國紐約,入選)、NYCEMF 2024(美國)、ICMC 2024(南韓)、MediSouP 2024(賽普勒斯)、 SiMN 2023 (巴西)、MUSLAB 2023 (厄瓜多)、MiRNArte 2023(義大利威尼斯)、SICMF2023(韓國首爾)、NIME 2023“Mixed Realities Workshop”(墨西哥)、NYCEMF 2023(紐約)、Spatial Audio Conference 2023(英國)、NoiseFloor 2023(英國)、Earth Day Art Model 2023(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主辦)、MOXsonic Festival 2023(美國,入選)、SICMF2022、Atemporánea Festival 2022(阿根廷)、ICMC 2022(愛爾蘭)、IRCAM-Forum 2022(美國紐約)……等32個國際展演活動,作品亦於 EMPIRICA RECORD(義大利)、SiMN 2023 的專輯、MUSLAB 2023 Phonographic Production - MUSLAB - Cero Records - PLANETA COMPLEJO 專輯計畫之發行。此外,作品亦入選由德國名藝術家暨策展人 Wilfried Agricola de Cologne 策劃並由新網絡藝術博物館製作的《2024人類世計畫》展出。

跨域作品包括音樂 AI 創作與沈浸式雙耳格式 VR 作品。合作之 XR 電影《潛入西拉雅》(作曲、音效、3D 沈浸式混音部分)展演於美國 ACM SIGGRAPH 國際影展、韓國富川影展、高雄電影節。自身的 VR App 音樂遊戲作品《次元穿梭》演出於世界薩克管年會、英國、德國、日本、香港、芬蘭等國;其他當代器樂作品曾演出於捷克、馬來西亞、美國。3D 遊戲作品《時空雕塑》、《森之生》WebXR 亦公開展演於網路線上音樂裝置;實體裝置藝術包含臺灣音樂館「煦樂韶光」科技藝術裝置作品《光譜印象》音樂設計與音樂演算部分等。

於 AI 領域的創作以演算式作曲、類神經網路(自然語言處理)、強化學習等,所做之 AI 音樂生成工具含四部和聲產生器與十六世紀對位法二聲部產生器以及 Little Pi 當代古典音樂生成機器系統。並參與清華大學電機系劉奕汶教授之『聲學與聽覺研究室』之研究活動。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4 IRCAM Forum 30 週年在巴黎 的展演與

 

去年三月,由於自己的作品『冰川』榮幸透過國際徵件入選,得以到法國龐畢度聲學中心 IRCAM 展演,原本以為是 16 聲道,最後現場展出是以 24 聲道版本的 ambisonic 系統展演(這裡需更正媒體報導有誤),於 IRCAM Studio 1,時間為 11am-1pm, 3/20/2024。事後中央社、空總也有報導: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366061、https://clab.org.tw/news/ircam-forum-workshops-30/ 

以下是展演時我的講稿中文翻譯(原文放後面),其實也大略說明這幾年我為何從 VR 這樣的多媒體創作轉回 fixed-media 的視聽聯覺創作。

講稿:

感謝大家參加這場示範演出,這次的音樂作品以環境保護為核心,並將透過 25 組揚聲器,以沉浸式 Ambisonic 系統播放。

在正式進入音樂之前,我想先分享為何選擇 Ambisonic 系統來創作這首作品,並說明它如何成為塑造我音樂創作的重要工具。

自從取得 DMA(音樂藝術博士)學位以來,我的首要目標一直是縮小當代音樂與更廣泛觀眾之間的距離,同時挑戰傳統音樂形式的界限。2015 年,我開始自學並嘗試電子音樂創作。到了 2016 年,我利用 Google Cardboard 開發了第一個多媒體 VR 項目,這是一部長達 30 分鐘、分為六個樂章的作品。在那個時期,VR 技術仍處於商業化初期,3D 物件的品質相對基礎。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 AI 變成人人的話題,加上 Suno 這樣的 AI 商業化工具日漸成熟後,身邊越來越多人討論 AI 是否會取代音樂家。自從我離開程式音樂 AI 公司的研發工作後,我對音樂生成 AI 保持關注與實作練習,但不會過度投入研究,而是主要專注於我的創作。為什麼?因為創作者不應該迷失在科技的浪潮中,而忘記了自己的天賦。每一份天賦都承載著獨特的責任——推動人類社會某一面向的發展。

創作的核心:不斷挑戰與探索

從學生時代學習創作開始,我習慣在每一次創作中給自己設定一個命題(或挑戰)。我會問自己,是否可能創作出某種前所未見的音樂?然後,我會在創作過程中試圖克服這樣的難題。早年學生時期的創作,以學習技巧和風格為主;到了研究所,開始要發展個人獨特的創作語言,也就是尋找自己的聲音。美國的教育非常強調這一點(相比之下,歐洲的教育較傾向某種主流風格),這點我特別欣賞,因為它適合我。

逐漸地,我開始觀察時代、社會、視覺藝術等歷史脈絡,找到屬於自己的作品與時代的連結。我也在每個作品中給自己設定挑戰並試圖突破,例如:

・音樂的結構是否一定要符合黃金比例的曲式?

・是否可以打破傳統技法的創作框架?

・是否能將時間的概念如同視覺藝術般,進行疊合、倒轉、拼貼?

・是否可以擴展音樂的題材至科技、量子力學與多重次元等科普概念?(2012《次元穿梭》、2013《時間的對話》)

・是否能將音樂與 VR 結合?(2015-2016《次元穿梭》)

這些早期的實驗讓我有機會到世界各地展演。到了近幾年,我開始思考新的問題,例如:

・電聲創作是否可以富含情感深度?(過去幾年的電聲作品因此強調情感表達)

・是否能在一首純音樂、無視覺輔助的作品中,僅透過聲音呈現強烈的視覺畫面與敘事?

・是否能在音樂中傳達物質的觸感、溫度等感官體驗?

・是否能將我在電聲創作中開發的新技法應用到器樂曲中?

AI 是否影響我的創作?

每一次創作的過程,我都會發現新的可能性與命題,甚至對生命產生更深的體悟,或解答自己更大的生命疑問。

因此,當有人問我 AI 是否影響我的創作時,我的回答是:我熟知程式音樂 AI 的原理,但這對我來說並不是核心問題,因為我有更重要的創作使命。我有太多關於生命的疑問,必須透過創作去尋找答案!這對我而言就像是冒險家攀登高峰,你問他為什麼要去登山,他可能無法解釋,但內心驅動著他去挑戰極限。

這個世界上有 70 億人口,無數音樂家創作,AI 也複製了無數樂曲。但無論這些音樂如何充斥於世界,我總能找到前人未曾嘗試的命題來挑戰自己。我認為這才是創作者的精神,也是 avant-garde(前衛)的精神。avant-garde 並不是簡單地模仿 1970 年代的 modernism,也不是創作出與作曲比賽得獎作品相似的音樂。如果因為 AI 而放棄創作,那可能意味著你是一位工匠,而非創作者。或許需要重新思考,找到自己更具創造性的天賦所在。

未來的價值藏在無人關注的空隙
我始終喜歡與世界反其道而行,尋找無人關注的空隙。因為,未來的價值往往就藏在這些空隙之中。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說龐畢度中心今年年底要關閉整修,會有好幾年的期間不對外開放,這次 IRCAM 很佛心的讓我們參訪這幾天可以用 Forum 的徽章免費參觀龐畢度中心,當然我最喜歡免費的,一定要去囉!
雖然對二十世紀藝術史有一個概略的認識,畢竟 20 世紀音樂史某種程度也跟隨著藝術史走,但我不是專業得視覺藝術家,很多畫作的細節跟脈絡我是很模糊的。然而進到龐畢度中心,觀看這些作品時,很強烈的感覺到它們把法國的美的文化用很精鍊的方式彰顯出來。在中心外,一直感受到法國的每個空間角落對於平衡與比例的講究,從觀光景點的古典建築到 airbnb 的一般尋常人家的擺設。又進入中心,這些畫作或藝術品,除了有精練明確的平衡比例外,可以感受到運用很強烈的理性架構呈現內在情感的意圖。我認為法國在文化上的強勢,透過理性的架構彰顯出來,每個作品除了講究的比例、色彩結構等,還有其明確的歷史脈絡,在那個脈絡下,用共通的藝術語言精準的表達藝術家的意圖。那種精確來自於理性與共同對藝術架構的認知。而這樣的感受,讓我更加明白為什麼過去在 IRCAM 聆聽音樂會,很明顯感受到一種主流美感,一種理性結構的美,精準、甚至對尖銳乾淨的線條的喜好等類似的表達,形塑我對法國當代聲響與音樂的印象,而這樣的表達是承襲上一世紀 70 年代的現代主義,冰冷、科技、理性的延伸。
我自己參與其他國際研討會,卻發現,除了歐洲當代音樂傾向這樣的美學外,其他地區如亞洲、南美洲、北美洲則較為一致的傾向感性和音樂性多一些的音樂。
我自己個人偏好並不熱衷彰顯科技(雖然我很喜歡鑽研數學或演算法),我也不大偏好冰冷理性的當代主義,我認爲它雖稱作『現代主義』,但畢竟『現代主義 Modernism 』是上一個世紀的流行,是過去的實驗。我自己偏好更為有機和情感的音樂,因為 21 世紀的人類應當在重新學習如何回歸自然、與自然共存,『有機』這個元素對我而言遠比『科技』重要,當然這是我個人的想法。也因此我的作品在歐洲絕對是小眾非主流。甚至可能年紀較大的作曲家會認為我的音樂不夠『現代』。(雖然我對這個詞持相反的意見)
另外,我也認為法國人也如他們的藝術,很有『規矩』,有禮貌,有一致的與人應對的方式與界線。某些時候,我發現我比較習慣與美國人相處,大概早年先接觸美國文化比較習慣吧,我自己喜歡自由一點的相處和更尊重多元想法的地方(在美國,老師不會太干涉學生的創作風格的,不同作曲家作品差異性比較大一些),三次參訪法國,其文化的特性較為明顯強勢、音樂偏好也比較男性色彩(理性、科技、聲響比較不柔軟,較外顯特質)。
此外,我也有發現,當我在展演作品時,如果在場別的國籍的音樂家(如亞洲)或是女性音樂家比較多時,比較能有伯樂(因為我喜好呈現細膩的音色),女性或是亞洲地區的音樂家較能接受女性化具內在特質的作品。
不過,不同於之前在 IRCAM 聽到的音樂會,這次IRCAM Forum 有邀請很多各國的音樂家或團隊呈現不同文化的作品,我覺得他們很努力發展出這樣的國際文化對話的平台,這對彼此文化的瞭解真的是很難得的機會!這樣的 Forum 是對外開放的,大家有興趣,可以安排個巴黎旅遊,參與觀賞 Forum 的演講和表演 (學生還有優惠)。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實在,這次展演前我滿緊張的,看我開外掛實驗了這麼30 多個料理食譜就知道了。其中原因是我第一次把作品接到 ambisonic 的超多聲道音響系統設備。 IRCAM 要求我們展演者要帶自己的電腦,安裝他們指定的軟體,我覺得很奇怪,因為 fixed-media 通常應該是用主辦的電腦系統才穩,加上我的電腦安裝他們指定的軟體後,軟體會閃退就擺明安裝不成功啊。此外在往返信件中,他們要求把原本 16 聲道的作品改用 4 階 ambisonic 系統投放,也就是 25 的揚聲器。
當天下飛機下午去 Studio 1 設定時,才知道原來他們有電腦,只需要帶音訊檔案就好,此外 Studio 1 是 24 個揚聲器 (沒關係,就少送最後一個就好)。
當日展演,分四次 30 分鐘的循環,每個循環我會先介紹作品,再播放作品,最後進入 Q&A 階段,做四次(因為 Studio 1 的大小容量以及聽眾盡可能需要在 sweet spot 聆聽作品)。通常慎重的學術場合,講者會準備講稿,我也就很慎重的準備了講稿,把過去為什麼我從 VR 轉到 ambisonic 沈浸式系統的作品的研究過程和原因說明,以及為何使用聯覺創作。第一二場,照稿介紹,發現聽眾對 ambisonic 系統作品的期待跟我的作品相差甚遠(因為我在其他研討會有聽過,知道他們的期待),所以引發了很有趣的 Q & A 討論。
到了第三、四場,我決定在介紹時就 align 觀眾的期待,事先說明我的創作跟一般的 ambisonic 創作不同,多數 ambisonic 在呈現聲音在空間竄跑的效果,但我是用 ambisonic 作為細膩的頻率控制,模擬畫筆筆觸,層層疊疊,所以聽眾會覺得被畫面包圍的感覺。閉眼傾聽,會聽到細膩的頻率改變,如同畫作裡的光影與筆觸色調的變化。
一經過介紹時的 align 聽眾對我的作品的期待和聆賞指示後,Q & A 部分聽眾就沒有提出什麼問題了,雖然沒問題還略感到失落呢!
後來下午,我在其他演講廳聆聽演講,一位女性 speaker 特別來對我說他真的『看』到我作品裡冰川的 『藍色與白色』的色彩!!每次展演作品,聽到有觀眾對我說他『看』到了畫面,真的讓人有說不出的興奮,好像同為外星人在地球找到自己族類一樣!
當然,很高興有聽眾表達作品很美,也有聽眾表達作品很具有細膩內省的感受。這也表示我的作品最重要的部分傳達出去了!過去開始鑽研電聲時,我一直給自己一個命題:有沒有可能電聲的聲音不是科技、不是冰冷、不是炫耀,而是很美、可以有內省的感受?我想我在這幾年的研究中,我完成自己給自己的命題了。
其實第一場有一位阿北還特別一臉不滿意的私下走來說我應該多聽一些 ambisonic 的音樂,我沒有把這個技術發揮出來。十年前的我,我會跟他說:『謝謝你的建議,我會考慮』。但當天的我,跟他說:『我知道你說的是什麼樣的音樂,我的作品在很多國際研討會演出,我知道我的作品很不一樣,我有考慮過你說的,但我決定 follow my heart! 』,然後阿北就明白地走了。後來我發現當我跟觀眾說我的方法就是忠於我的內在時,他們滿同意的!
最後我要用 Max/MSP 大神 David Zicarelli 在 Forum 說的一段令人省思的話來結束我的心得,他提到很多的 innovation 是來自於 『misuse』 一個技術,刻意的錯誤使用一個技術,其實會帶來更多的創意。我私底下認為,拿這句話來當作我把 ambisonic 技術用在畫作筆觸的模擬,而不是『正確地』彰顯技術本身的空間科技,與他說的這段話相呼應!我想也因為我的呈現方式與眾不同,我想也是 IRCAM 入選這個作品的主要原因!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榮幸這次可以有機會參與 IRCAM Forum 30 週年的展演,完成了我好久以來的夢想。記得博士班畢業前一次的作曲課,老師特別和我討論了我畢業後應該去哪裡繼續我的專業的拓展,其中一個就是 IRCAM 。當時也很懵懂,也沒接觸過電聲的創作,就沒有特別的考慮。到了 2016 年,當時剛學會 iOS 的 App 程式開發,運氣很好,電腦音樂學會由黃志方老師舉辦的 WOCMAT 研討會正好邀請 IRCAM 來台,舉辦 WOCMAT-IRCAM 聯合研討會和 Forum,我不知哪根筋不對,覺得這麼難得的機會一定要參與啊,就在研討會徵件中提了一個 proposal ,說我要呈現一個 VR 的音樂遊戲,(當時是 VR 的早期,沒有什麼 VR 作品的),沒想到就被接受了,給我一個一小時的 presentation 時間。當時為了這個 App 開發,花了 3 個月,重頭學起 Unity 和 C# 以及 google cardboard 的 SDK。(當時投稿時還以為是用 iOS swift 開發,結果後來才知道是要用 Unity ,根本傻膽後來硬生出來的作品)。當時會後 IRCAM 的成員也玩這款 VR 玩得很高興,也結識其中一位音樂創作家。會後也帶兩位音樂藝術家工程師到永康街吃飯。
後來VR 作品開始在隔年陸續收到國際研討會的邀約,到德國展演時,因為剛好坐法航轉機,還特別詢問當時結識的 IRCAM 人員是否能參觀 IRCAM ,內部的經理很快就答應,安排了一小時帶我參觀了一下 IRCAM。而 2019 年,又很幸運參與空總與 IRCAM 合作交流的計畫,到 IRCAM 參與活動 2 週,對裡面的軟硬體更加了解了,也偷偷希望有一天能在他們的 ambisonic 的實驗室演出(studio 1)。
去年 IRCAM Forum 30 週年徵件,身為獨立音樂創作者基本上後來都沒有參與空總跟 IRCAM 的交流計畫,當初單純投件看看IRCAM 的對外徵件,沒想到 IRCAM 審核後接受了我的作品,當然很意外!雖然作品在很多國際的音樂節和研討會展演過,雖然對作品的品質很有自信,但也很清楚自己的音樂完全不是主流電聲的美學形式,以自己過去對 IRCAM 的了解,也沒有太大期待對方會接受這麼小眾的作品,真的很感恩居然能入選!也可以說這個夢想從畢業前到現在,終於完成在 IRCAM 展演的心願。
文章標籤

Zoe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